完善信息

大国工业曲折中奋进 以史为鉴传承红色精神

2022年06月28日 杰牌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近代史是以屈辱为开端的。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遣远征军发动了鸦片战争。千疮百孔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自此中华民族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才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人民终于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回望百年屈辱史,西方国家崛起的关键点即来自工业革命。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如果没有以重工业为骨干并与轻工业相互协调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就不可能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也就不可能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服务于农业、服务业和国防事业,就更谈不上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安全和强盛。

  历史同样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在5月18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活动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题为《党的领导是我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同时,就提出为将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做准备。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党领导的工业建设有力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并为以后的新中国工业建设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培育了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边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而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0年6月6日召开的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较长时间准备,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组织制定了“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其后虽经曲折和起伏,但中国工业前进的脚步始终昂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初心始终坚定。一代代工业人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标志,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优良传统,书写下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空报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中国特色工业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经过40年蒸蒸日上的蓬勃发展,中国工业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根据2019年工信部公布的信息,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产业均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做出及时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李毅中提醒我们,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工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十四五,尤其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工业应有新使命、新担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回顾和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现在和开辟未来。中国工业跨越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历史,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变,在很多领域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撰写一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中国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正因此,《中国工业史》编纂这一国家工程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界关注。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中国工业史》首批7卷即将与读者见面。让我们在抚今追昔的同时,也期待这部全面、系统的中国工业发展史,帮助更多读者了解我国工业经过艰难曲折走向发展繁荣的历程,将中国工业精神、中国工业文化发扬光大,并激中国工业界在新时代勇担新使命,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留言反馈